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心理專家:如何擺脫與孩子無話可說的尷尬

「如果你在跟家長交流的時候,無話可說,非常尷尬,該怎麼辦?」「家長們喜歡拿我與一些成績好的同學比較,該怎麼應對?」近日,在中央文明辦、教育部和中國心理學會聯合舉辦的「全國心理專家講壇」第六站的活動現場,學生們提出了自己在與父母溝通中的困惑。




  這場題為「學會和孩子有效溝通」的講座,由華中師範大學心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劉華山主講。

  他認為,「現代社會普遍遇到的問題就是孩子和家長的溝通問題,特別是中學生,有的時候家長問十句孩子也不答一句,雙方都覺得無話可說;另外父母跟孩子說話一說就頂,或者你說東他說西,溝通完全不在一個頻道上。」

  原因之一就是少年期正處於「第二次反抗,第二次以自我為中心」的時期。他說,孩子在少年期會出現第二次反抗,不願處處聽從父母的指示,而且比較相信自己推論出來的東西,堅持自己認為的就是對的,通常表現得比較執拗。

  第二個原因是時代變遷帶來了兩代人的差距。現在很多家長不懂得網絡、短信、流行歌曲、歌星,孩子想從事的職業也是父母所不熟悉的,因此,與過去相比,父母在孩子當中也沒有那麼權威了。

  此外,家長對子女期望過高,總是不信任子女,對子女的過度照顧又使子女能力很差,使得他們很難站在別人的角度考慮問題;同時,家長對子女的過度教育,又常常導致他們的反抗。

  但這還遠遠不是問題的全部。

  劉華山說,「造成溝通困難的原因還有父母對孩子瞭解不夠,以及他們的溝通技巧不足。」現在父母對子女更多的方式是說教、羞辱、恐嚇、盤問,父母說話總是說「別人的孩子如何」,「我當學生的時候如何」,其實做家長的也不是事事能做到拔尖,可他們卻對孩子要求很高,這種心態往往容易滋生矛盾。

  劉華山認為,與一般的人際溝通不同,親子之間的溝通除了滿足自己的需要,同時是一種服務、一種責任,父母的言語影響到孩子的自尊和自重,也可以決定孩子的命運。所以彼此應該相互接納,承認對方意見的合理性,並努力減少衝突,以解決問題為中心,而不是毫無目的的情緒發洩。

  在劉華山眼裡,親子溝通應遵循以下幾條基本原則:

  第一,多聽少說,傾聽為主。有些父母平時很少跟孩子溝通,在少有的溝通裡,又沒聽懂子女傳達的信息和感受,總是打斷他們,忍不住去指導和說教。這樣的溝通其實是單方面的溝通,子女聽了以後往往一言不發,因為家長說的並不是他們所想的,對促進成長沒有任何作用。「父母和子女的溝通最重要的就是傾聽,遇到問題鼓勵他們自己想辦法,然後再提出自己的建議,這樣的好處是子女感到自己受到了尊重,而且相信自己有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不是事事都依靠父母。」

  第二,回應感受。在溝通當中,子女通常會表達自己的憤怒、失望、恐懼這些負面情緒,家長應該回應子女的感受而不是簡單否定。比如,當孩子對父母說「我討厭我們班上的李老師」,家長通常說「你錯了,你怎麼可以討厭老師,老師辛辛苦苦地教你,你這個沒有良心的東西」,這樣就否定了孩子,家長可以回應說「李老師使你很生氣,你能否告訴我今天發生了什麼」。因為簡單的否認不但不會相互理解,反而容易引起衝突。

  第三,就事論事,不貼標籤。當孩子遇到挫折,家長不要追究責任,進行長篇的說理教育,等孩子再做錯了什麼事,這些累積起來的東西就像是反面教材,翻來覆去地說。孩子其實也會反省,家長可以在孩子自己提出反思的時候,再跟他進行探討。

  第四,多方鼓勵,少加苛責。家長應該具有鼓勵的意識,不要對孩子過於苛刻,而應該是多發現他們的優點,尤其是對不瞭解自己優點的孩子,更要給予鼓勵和欣賞。真正有效的溝通應該是鼓勵自主,引發孩子的自尊。只有這樣,孩子才會願意打開自己的內心。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