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億萬富翁為何多短命?

最近,一則消息頻頻見諸各大媒體:全國8年來共有72名億萬富翁死亡,其中19名積疾早逝,死於疾病的平均年齡在48歲。

  時下人們把在群體中游刃有餘、一切盡在掌握之中的“老大型”男性,稱為“阿爾法男”。研究者最近發現,對“阿爾法男”來說,超越常人的巨大壓力很可能是其短命的重要原因之一。但另一方面,科學家也發現,壓力有助於大腦的進化,“阿爾法男”的成功在某種程度上也是拜壓力所賜。壓力這把“雙刃劍”,我們該如何去面對它?怎樣的壓力才是適度的呢?

  “阿爾法男”壓力都很大

  據英國《每日電訊報》報導,最近,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研究人員在《科學》雜誌上發表了一篇有關狒狒行為心理的研究成果的文章。這項研究歷時九年,研究者們從肯雅五個不同的狒狒群中選取了125只雄性狒狒,在發情高峰期,從它們身上提取了兩種壓力荷爾蒙:糖皮質激素和睾酮。通過檢測提取物,他們發現,在群體中扮演頭領角色的雄性狒狒,相較於群體中級別較低的雄性成員,更易緊張、焦慮。研究者認為,儘管這些雄性動物們表面看起來平靜,但實際上承受著更大的壓力。狒狒與人類有諸多相似之處,科學家們相信,對雄性狒狒的研究結論同樣適用於人類。實際上,人類社會中的不少“阿爾法男”們表面上看似輕鬆,其實,內心很可能已經被壓力、焦慮折磨得近乎崩潰。研究者們通過比較研究表明,“阿爾法男”們為了在追求異性、金錢和權力時佔據絕對主導位置,付出了極大代價。而要保持在社會階層中的較高位置,其實會使人的壓力達到頂點。

  “阿爾法男”壽命或較短

  參與該研究專案的蘇珊·阿爾伯特教授表示,通過近十年的研究,他們發現,“阿爾法”雄性動物在繁衍後代上確實具有優勢,但另一方面,其壽命與其他雄性動物相比偏短,這個代價是毫無疑問的。維持自己的權威地位需要精力,“阿爾法”雄性動物更易衝動並具有攻擊性,高壓下罹患疾病的風險也較高。

  最近,一則消息頻頻見諸各大媒體:全國8年來共有72名億萬富翁死亡,其中17名死於自殺、19名積疾早逝。這些身為企業高管的富翁中,死於疾病的平均年齡在48歲,而所患疾病中多數為心血管疾病和癌症。此消息或從一個側面印證了普林斯頓大學的研究結論。當今年輕女性們大都對權勢人物趨之若鶩,“阿爾法男”們確實依靠財富、權力地位在繁衍後代上佔據了“優勢”,卻不能不說,他們的健康也更加受到壓力、焦慮的消極影響。

  廣東省精神衛生研究所副所長許明智在接受本報專訪時表示,長期巨大的心理壓力,確實會對人類的軀體健康產生影響。通常我們說的“過勞死”,也是跟長期高壓下的高強度工作有關。當然,並不是所有健康問題都是因為壓力,但對於身體本身就有一些潛在疾病風險的人來說,一些疾病很容易被巨大的壓力激發出來。

  行為經濟學家:壓力有助於大腦進化

  但行為經濟學家們則對壓力、焦慮等不良情緒有正面的評價。《紐約時報》最近刊登了康奈爾大學經濟學教授羅伯特·弗蘭克的文章。他用達爾文的進化論觀點,來看待我們日常生活中消極情緒的作用。他認為,大腦演變的目的不是使我們快樂,而是為了激發我們進行有助於推動基因進化的行為。事實上,在大多數情況下,我們的大腦是為了讓我們進行這些行為而讓我們不快樂:焦慮、饑餓、疲勞、孤獨、渴望、憤怒、恐懼……種種不良情緒都是為了刺激我們迎接外部環境的挑戰。弗蘭克指出,快樂本質上是一種短暫的情緒,是從感情上逃避讓人厭惡的情緒。高興的情緒迸發出逃避消極情緒的分子,但是轉瞬即逝。

  人類的大腦是在競爭殘酷的自然世界中形成的,所以不用對人類有迅速的適應能力而感到驚奇。在某種程度上,正是對成功的焦慮催促人們挖掘自己的潛能。青少年因為擔心自己不能進入好的大學而更加勤奮學習;電影商家為了票房而努力打造更完美的影像;作曲家為了創作最令人愉快的旋律而加倍努力……這些都是人們在面對成功焦慮時努力不止的例子。在每個領域,誰更努力地工作,就更有可能有所作為。對成功的焦慮,從這個角度看,是一種激勵人類的進化機制。

  如此看來,“阿爾法男”或者“阿爾法女”之所以能成為群體中的佼佼者,與他們在面對壓力等消極情緒時迸發出來的應激能力是密切相關的。雖然他們的健康為壓力所害,但他們的成功,在某種程度上也是拜壓力所賜。

  專家解讀

  壓力是把雙刃劍

  越來越多的現代人感受到壓力的存在,在頂著壓力奮鬥,或者因壓力而焦慮。許明智表示,壓力是人類在應對事情時感覺超出自己的能力範圍,對結果不確定的精神狀態。其實,壓力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是把雙刃劍。與快樂、幸福這些正面情感相比,壓力、焦慮這些消極情感甚至佔據了人類的大部分情感生活。

  但他指出,消極情感不等於消極影響。在人類發展的早期,面對惡劣的生存環境,恐懼、焦慮、壓力等消極情緒促使我們面對來自自然界的挑戰,在與毒蛇猛獸的戰鬥中,我們取得了進化和文明的發展。在良性、適度的壓力狀態下,我們的積極應對能促使我們有較好的表現。“學生面對良性的壓力,能考出好的成績。演講前的適度壓力和緊張情緒,有時候能讓我們超常發揮。”許明智說,“如果長期在沒有任何壓力的狀況下生活,我們的大腦會處在昏昏欲睡的狀態。壓力的存在,保證了大腦的覺醒水準,良性的壓力對自身的進步有好處。”

  當壓力大到一定程度,成為難以“消化”的負性壓力時,這種消極情感才給我們帶來消極影響。在過度消極的狀態下,人們體驗到持續的身心疲憊、厭倦、沮喪、悲觀失望、失去創造力和生命活力的感覺。這時,挑戰變成了難以承受的負擔。“像是演講時,本來正常的緊張變成出汗、口吃,就說明壓力過度了。”許明智說。他指出,過度的壓力會帶來精神、食欲、睡眠等方面的改變,在行為上,有些人會更加沉溺於網路虛擬世界,上網時間增長,在情緒上,會有更多難以控制的發脾氣、哭泣等狀況出現。這種情況下,壓力就變成了一種惡性的、需要排解宣洩的負面情緒。長期負性高壓的狀態,當然會破壞身心健康,折損壽命。

  建議

  調適壓力:積極的心態很重要

  許明智指出,我們面對壓力等消極情緒時產生的反應,很多時候是由我們的人格類型所決定的。而我們的人格類型的形成,與父母的教養方式、生長的環境、自身的價值觀等多方面因素相關。不同性格的人面對相同的壓力,做出的評價和反應是不同的。

  壓力堅韌型人格的人,面對壓力時,會比較傾向用理性的方式面對並加以解決,將之視為挑戰,會適時調整自己的心態,樂觀地去排解壓力的負面作用。這種類型的人更容易成為真正的“阿爾法男”或者“阿爾法女”,成為心理強大的成功人士。

  與這種類型相對,則有壓力易感型人格。具有這種人格的人神經質水準較高、比較敏感。他們情緒上比較悲觀,凡事容易往不好的一面想,遇事傾向於用情緒而非理性去解決。對於這種類型的人,更需要有意識地去調整其面對壓力時的方式和方法。

  既然如此,對於壓力,我們該如何把握“適度”二字呢?

  許明智指出,“度”的把握,遵循的不是中庸或者折中之道,而是需要從積極心理學的視角去建構。既然壓力是不能避免的客觀存在,那麼我們能做的是在它過大時,給予適度的調適和緩解。在解決壓力的方案上,是沒有統一的標準的,也難以量化。心理學上確實給出了諸如“生活事件量表”等測試方式,幫助我們去比較自己的心理狀態是否穩妥,但壓力是否“適度”是個相對的概念,只能根據自己本人的情況去尋找一個“適度”的平衡點。

  無論如何,我們都應該讓自己更積極一些。也就是說,在面對不順利、不幸這些障礙時,我們應該引導由此而生的消極情緒向積極的方向發展。

  例如,當我們遭遇自己或身邊親人的不幸事件,難免會有情緒上的悲觀,甚至是認知上的歪曲,有些人會覺得天昏地暗,以偏概全地對人生做出災難性、毀滅性的解釋,沉溺在消極的情緒裏難以自拔。這種時候,用積極的心態去改變這種錯誤的認知方式才是正確的選擇。只有我們對人生客觀的現實有了正確的認識,我們才能從“不幸”的痛苦壓力中解脫出來。我們才能向著積極的方向面對這些不幸,盡我們所能去理智地消解這些不幸,將不幸向著好的方向轉化。

  “阿爾法男”承受的壓力很大,這可能是其短命的原因。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