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景山公園

   景山,元代,這裡有座小土丘,名叫青山,屬於元大內後苑的範圍。明代在北京修建皇宮時,曾在這裡堆過煤,所以又稱煤山。由於它的位置正好在全城的中軸線上,又是皇宮北邊的一道屏障,所以,風水術士稱它為"鎮山"。明清時園內種了許多果樹,養過鹿、鶴等動物,因而山下曾叫百果園,山上曾叫萬歲山。清順治十二年(1655),改名為景山。 景山名稱含意有三:首先是高大的意思。《詩·殷武》中有"陟彼景山,松柏丸丸"之句,說的是3000年前商朝的都城內有一座景山;其次,因為這裡是帝后們"御景"之地;再次,有景仰之意。該園1928年闢為公園。

   

景山公園盆景           眺望京城          「歪脖樹」        「富覽」亭

    故宮北門--神武門,正對著景山的正門--北上門。景山的東門叫山左裡門,西門叫山右裡門。全園佔地23公頃。最高的中峰43米,海拔108米。該園不大,但很幽靜。中峰上的萬春亭是俯瞰北京城區,尤其是觀賞紫禁城全景的好地方。

綺望樓

   進入公園的大門,迎門而立的就是綺望樓。這座樓和大門兩側的平房是一組建築。據《日下舊聞孝》載:"北上門左右,北向長廡各五十楹,其西為教習內務府子弟讀書處。"而綺望樓是學生們供奉孔子牌位的地方。

五亭

   乾隆十六年(1751),依山就勢在五個小山峰上各建了一座亭子。從東往西依次的名稱是觀妙、周賞、萬春、富覽、輯芳。當中的萬春亭是一座巍峨三重簷的黃瓦四角攢尖頂亭,和它相鄰的周賞和富覽都是雙簷八角碧瓦亭。最外側的觀妙和輯芳都是重簷園頂藍瓦亭。當時每座亭中都供有一位銅佛,總稱五位神,又稱五味神,即代表酸、苦、甘、辛、鹹五味的神靈。1900年八國聯軍進京,搶走了四尊,當中的一尊曾倖存,但被砍傷左臂,後來也不知去向。 東側的觀妙亭下,原有一棵古槐,是明思宗崇禎皇帝自縊處。此樹後來用圍牆圈起,樹上掛一段鐵索,稱此槐樹為罪槐。樹旁有碑記載其事。八國聯軍進京時,盜走了鐵鏈。"文化大革命"時期,把古槐當作"四舊"砍掉了。現在又在原址新植了一棵,樹旁立了一塊說明牌。

壽皇殿

   這組建築在景山的後部,即現在少年宮的地方。 壽皇殿原在景山的東北,明代只不過是皇帝的一個普通游幸地。清代康熙皇帝把壽皇殿作為檢查射箭的場所。康熙死後,雍正皇帝把他的"御容"奉祀在殿中。乾隆登極後,又把雍正的"御容"也擺在殿中。這樣,殿內就有了二朝皇帝的圖像,該殿的作用也隨之重要起來了。當時的殿宇只有三楹跨度。乾隆皇帝決定改建壽皇殿,並規定作為奉祀"神御"的殿堂。 乾隆十四年(1794)春季開工,冬季竣工,在萬歲山北,中軸線上建起了一座堂而皇之的九楹壽皇殿。左右山殿各三楹,東西配殿各五楹。碑亭、井亭各二座,神廚、神庫各五處。大殿正前方有戟門五楹。再前是三個門洞的正門,門前有石獅一對和三間四柱九樓雕獸夾桿石的寶坊三座。改建此殿,傳說是拆用明陵的木料。 辛亥年以後,民國政府成立古物陳列所時,曾把殿內所奉"御容"全部沒收,作為展品。為此曾遭到清室遺老遺少們的多次抗議。 解放後,壽皇殿一組建築改建為北京市少年宮。門前的石獅、寶坊也修飾一新。院內修了一個噴水池和一組少年舉旗打鼓的塑像。中間的圓柱少年大廳與古殿堂相映生輝。 該殿在70年代末,曾引起火災,損失相當嚴重。1983年又修復起來。

其他建築

   在壽皇殿東北和西北分別有興慶閣、集祥閣,壽皇殿東為永思門,門內即永思殿。永思殿東為觀德殿。永思殿和觀德殿原為祀祖處,新壽皇殿建成後,漸改為帝后停靈之所。殿前曾有豹圃,系明時帝王習射之所。 園西北隅之興慶閣是明代建築。閣前空地昔日為值守太監開的菜園,並鑿有灌溉用水井。

    參觀時間:1小時

  地址:西城區文津街1號

  郵編:100034

  乘車路線:5路景山西街下,58、60、111路景山東街下車,111、819路景山下車,101、103、103快、109、812、814路故宮下車

  電話:010-64044071,64031102  

  票價:2元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