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夏季釣魚水情備忘錄

天是十分特殊的季節,它既是萬物生命旺盛和成長的最佳過程,又是自然界變化多端的時期。對於釣魚人而言,所面對的自然水域的複雜水情,給魚類活動帶來的利弊並存的兩重性,表現出困惑不解與無奈,常常使垂釣的效果出現巨大的反差。

  夏天的湖庫水情呈現出的多樣性,直接影響著魚類的一般生活規律,亦影響著垂釣者對夏釣的認識。因此產生兩種截然不同的說法:一種說法是,夏季最宜垂釣,亦是釣大魚最佳時期;另一種說法是,夏季難釣魚,雖偶有大魚咬鉤,但總體上比春秋兩季難釣……兩種說法各有道理,季節的優劣亦是客觀存在,為了使我們對釣魚中的優劣有個大致的認識,筆者根據長期的實踐,談談夏季水情對釣魚帶來的影響。

  夏季水情兩大不利的因素

  一是因水陳舊影響魚類活動。我們知道,水庫大都屬於靜水狀態,其水源主要來自三方面:一個是庫區上游河溪流水的注入,另一個則是庫區內天然的地下出水洞(水量的大小亦與雨旱有關,雨季量大,反之則小),第三個來自雨水。而一般來講,絕大多數中小型水庫均屬二三種情況,靜水的形態最為突出,這也是垂釣者主要的野釣場所。

  一年中,雨季來臨和結束的時間表,正常年景一般都在6月至8月,也有提前或延長的現象,水庫的蓄水就靠的這個時期。除此之外,更多的時期都處於相對旱季和絕對乾旱時期。因而水庫水質的保障,是十分薄弱的。「流水不腐」的道理,恰好說明靜水因缺乏流動性,使水質受到影響。水的質量陳舊對魚類帶來的直接影響是巨大的,首先是水體污濁。包括魚類在內的水中生物,長期排泄的糞便,沉澱於水底,因長期缺乏新水的注入,無法稀釋,無法降解形成積澱,造成污染;其次是溶氧減少。由於水生物長期的消耗,以及氣象條件的影響,都會使水體中的溶氧量日趨減少,從而使魚類處於精神不佳,身體機能下降的狀態,而少食,對釣魚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這一時期更易形成水體的富營養化,亦對魚類活動和釣魚不利。

  二是水位下降驚擾魚類活動。水是魚類的生存載體,魚會本能感知生活環境的變化,並且會產生積極的或防禦的行為,以適應水體變異帶來的新環境。雨季庫水上漲時,魚類最為活躍,出釣多有好成績;反之水位下降後,魚類則採取躲避的方式,藏身於深水遠水,出釣常成績不佳,這就是魚生存本能的具體體現。

  每年的5月至6月中旬這一個多月,恰好正遇到了栽種用水或發電用水量大,水位大降時期,釣魚人普遍覺得魚難釣,紛紛抱怨庫中無魚,其實是水情制約了魚的活動能力,使其少食少動了。

  水位下降後,難釣的另一個原因是,許多原來近岸處在豐水期形成的釣點,因退水而露,魚便作「鳥獸散」;一些水草豐盛的淺灘,最易引來魚類覓食,甚至繁殖,也因水退而成淺灘……有人說了,水位下降,面積縮小,魚更集中,應該好釣魚。其實這僅僅是一種表象,實踐證明,不僅不好釣,就是釣了收穫也是不好的,原因很簡單,魚龜縮於深遠的水底,少動。

  夏季水情的三大有利之處

  一是水漲使「死水」變「活水」。每年到6月下旬至7月間,正好遇到雨季開始,一般幾百至上千萬立方米的中小型水庫,一個小時的雨量,便可水位提升數厘米至十幾厘米,魚對水位上升的變化十分敏感,能快速地刺激它們活動的本能,因而我們常看到大雨中捕魚者在的水庫上游或河溪水溝入口抓魚的景象,新水注入使水質變得新鮮起來,水體的溶氧量大增,勢必提高了魚的身體機能變得異常活躍,釣魚變得容易多了。

  二是漲水豐富了餌源。水庫中的魚類純粹靠天然餌料維持生命和成長,一方面,就水庫而言,許多天然餌料如水生昆蟲和微生物的繁衍形成,是要靠氣候來決定的,即便水草的生長,也是要依靠一定的溫度條件的。此時,夏季的高溫和雨季正適應了這些植物和生物的繁育,從而使魚類有了豐盛的食物。另一方面,由於雨季形成的大量流水,沖刷著陸地的表層,把長期積存的陸地昆蟲和植物碎屑一併帶至水庫中,有的隨急促水流迅速擴散到深水區,大部分則很快沉落於上游水域和大片淺水區。還有的過去暴露的淺灘和農田,一朝被淹,即會淹死大量昆蟲,能很快地吸引魚類來此爭食。遇這樣的條件,用海竿遠投,魚咬鉤的情形最為扎眼,而用手竿釣近,就連幾十厘米的淺處也會有魚咬鉤。

  三是水廣給了魚類更大的空間。許多魚類都有洄游和半洄游的習性,就水庫中的魚類而言,當雨季的到來,隨著洪水的流入,會出現鯉、鯽、鰱?和草魚的上溯,就是長期生活於水庫尾部的魚會游到水庫上游,有的上溯里程可達十數公里。魚類上溯並不是單純的游動,而是有其相當的內涵,它們會邊游動邊尋覓食物,由於水面的擴大,為它們的活動提供了更大的空間,亦為釣魚帶來了獲魚的機會。因而這段時間,在出釣時間相對短的日子裡,我們在中上游一帶的淺水釣,要比在下游的深水釣來魚快,也會有更好的效果,特別是釣草魚和鯽魚。
返回列表